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要闻

新区要闻 | 土地“活”起来,产业“聚”起来

2024-03-25 11:49:56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基本要素。近年来,为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大村镇创新实施“展、转、腾、挪、嫁”五维工作法,通过优增量、盘存量、活流量,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低效土地赋予“二次生命”,变“闲置资源”为“有效资产”,最大限度释放产业发展空间。截至2023年,累计盘活闲置低效土地352亩,引进项目16个、总投资20.5亿元。

  优化布局 挖潜扩容
  有序“展”空间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大村镇通过研究镇域用地规模、结构、布局,超前谋划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等重大功能布局,将大村驻地和理务关驻地划入城市开发边界,新增465亩建设用地规模。同时,在全区率先完成20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围绕村庄节约集约用地,对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进行集约配置。截至目前,梳理腾退集体建设用地410余亩,在保障群众安置、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用地前提下,探索采用“共富飞地”模式,将闲置农房、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化零为整,集中“漂移”到工业园区,拓宽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空间。

  变更用途 再次开发
  “转”出新路径

  盘活闲置资产是释放发展空间、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腾笼换鸟”“存量盘活”等举措不断推出,大村镇积极探索、挖潜破难,通过转变思维理念、精准靶向施策,盘活低效土地资源。
  针对铺董路东、南家村南的“藏马人家”项目低效地块,大村镇创新推出“三个一”工作方法,即按照“盘活一处低效土地、清收一个债务包、发展一个新产业”的工作思路,在妥善解决相关债务纠纷基础上,先后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论证、项目选址控规调整、原“藏马人家”项目用地回购收储及重新出让等工作,低效地块得到盘活再利用,引入了总投资5亿元的中国海洋气候生态白酒酿造文旅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即将开工,预计12月份竣工投产,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4亿元,税收21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员400人。

  破旧立新 提质升级
  “腾”退焕活力

  作为“菇香小镇”,大村镇食用菌产业远近闻名,食用菌年产量达5000吨。随着科技水平提高和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设备功能和生产规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对此,大村镇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土地高效利用模式,鼓励引导企业通过破“旧”立“新”,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为帮助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食用菌现代化高效种植模式,大村镇积极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协助办理相关手续,推动企业以“多层次、立体化”的理念对老旧厂房进行升级改造。老厂房释放出6000平方米空间,投资1200万元新建全省首家工厂化平菇生产项目,采用现代化工业设施和设备、标准化工艺流程培植食用菌,实现一年四季持续出菇。投产以来,在降低80%能耗的同时,亩均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约100倍。

  化零为整 抱团发展
  破局“挪”空间

  零散地块点多面小、效益低下,较难得到合理利用。大村镇将分散的小地块进行联动及统筹分析,鼓励村集体对效益不高的“小、散、乱”集体存量建设土地复垦,通过收回、反租、置换等方式,让“小块变大块”。针对村庄耕地分散、规模化经营受限的问题,大村镇面向小农户开展土地半托管、全托管服务,在明确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流转土地经营权,让土地动起来、合起来,实现“小田变大田”。
  位于大村镇东北的龙潭村,依托白马河酒业龙坛烧酒坊项目,整合利用闲散土地,流转周边近300亩土地推广高粱订单式种植,带动就业120余人。项目不仅让村里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近15万元的收入。

  收回转让 导入资源
  “嫁”接提效率

  随着产业更新迭代,一些尾部企业正被加速淘汰,阻碍了镇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空间高效利用。大村镇重点攻坚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通过部分收回、整体嫁接等方式盘活闲置低效空间,结合地理位置、产业生态等条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优先推介闲置厂房,选择最适宜的厂房与最优项目资源对接,实现“嫁接盘活”。
  位于大村镇驻地南侧的旧项目因自身原因,于2022年三季度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为提升厂房利用效率,大村镇通过提前谋划、多方洽谈,成功引进了中亿达(青岛)粮油食品加工项目,各项落户手续快速推进,项目于2023年一季度正式投产,厂房租赁实现“无缝衔接”,实现多方共赢。2023年以来,通过项目嫁接、转手利用,大村镇共盘活闲置厂房约44000平方米,在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引进产业项目4个,预计实现税收增长150万元。
  下一步,大村镇将继续按照“一二四四”总体发展思路,以城市更新建设为抓手,以守牢底线、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为准则,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服务能力,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实落地,着力破解土地资源要素制约,多措并举提升土地利用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全镇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助推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